7月16日上午,经开区召开化工新材料企业与长江大学产学研供需对接会,共谋产业链、创新链与人才链的深度融合。经开区党工委书记苏云国参加会议。
苏云国指出,化工新材料产业是经开区的主导产业之一,产业基础雄厚,各类生产要素齐全。长江大学是我市的重点高校,师资队伍强劲,人才资源丰厚,与经开区企业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。希望校企双方以此次对接会为契机,进一步加强沟通交流,充分发挥双方优势,加深合作深度、拓宽合作广度,以技术上的突破,破解发展瓶颈,实现同频共振。
苏云国强调,经开区将根据校企双方的需求,积极搭建合作平台,营造优良环境,提供政策支持,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,助力产业做大做强,实现政府、高校和企业多方共赢,推动经开区高质量发展。
会上,长江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负责人介绍科研与科技成果转化情况,经开区16家化工新材料企业代表分别介绍发展情况及所需技术方向,双方就进一步深化合作进行探讨,推动企业与院校在科技研发、人才培养、实习就业等方面进行深入合作,促进教育链、人才链、产业链、创新链深度融合。
经开区党工委委员、管委会副主任卜小荣主持会议,区经发局、公共服务局、招商促进中心、创新创业服务中心主要负责人参加会议。
让“1 1 1>3”
“我们企业在产品研发上有新的方向,希望能得到学校z6尊龙旗舰厅的技术支持”;
“企业正在筹备研发中心,需要技术类人才做支撑,在人才输送上能否有深入合作”;
“学院目前有化学、化学工程与工艺等6个专业,今年还新开设了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,可以从专业角度探索双方合作”;
“我们每年有大量的优秀毕业生,希望能共同努力将这些人才留在荆州”;
……
7月16日上午,经开区举行化工新材料企业与长江大学产学研合作供需对接会,能特科技、益曼特等16家化工领域企业负责人与长江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、经开区相关部门负责人面对面,说需求、提建议、谋发展。
这场精准、高效的对接,助力地方产业高校科技创新资源共振,形成“专业 产业”相互促进,“科研 实业”比翼齐飞的良好态势,催化出“1 1 1>3”的合力效应。
为精准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堵点、难点,经开区一面联系企业摸需求,一面联系高校谈对接,从化工新材料产业入手,举办产学研合作供需对接会,推进企业需求与创新研发“双向奔赴”。
“企业只要专注产品,坚持创新,就一定能取得成功,但这也需要有强大的人才队伍做支撑。”能特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光忠说,近年来企业快速发展正是得益于不断的创新突破,希望能与长江大学深化项目合作,将研发成果转化为企业产品。
湖北荆州华邦化学有限公司总经理徐礼文对此也深有感触,“我们希望能借助校方的科研力量和资源优势,对新产品研发中的合成工艺及技术优化进行攻关,我们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,实现双赢。”
“公司正在筹备研发技术团队,急缺项目负责人、技术类人才。”“新生产线上线后,公司大约需要专业人员200余人。”……沃佳生物、色如丹、湖北民腾等企业负责人一一结合企业发展实际,提出研发、技改、产学研项目落地、z6尊龙旗舰厅的人才招聘等方面的需求,高校负责人现场回复,提出可行性方案。
长江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颜学敏说,企业可以到学校去看一看,学校也可以到企业多走一走,形成互访机制,根据企业需求定向培养专业人才,“未来我们将在产业技术、人才交流、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,与经开区管委会、企业深化合作,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研发能力,推进科研成果落地,助力企业发展、经开区发展,同时提高学院学生留荆率,为地方经济发展做贡献。”
一场对接会,架起了产学研合作的桥梁,锁定了产业发展供需之间的“最佳拍档”。
在每个参会人员的桌上,一份《荆州经开区企业对接长江大学开展产学研合作及人才需求调查表》格外显眼,表上详细记录着企业产学研合作需求、人才需求等具体内容,供高校全面了解企业需求,整合资源谋划合作。
从需求端发力,近年来,经开区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围绕产业和企业发展需求进行调研,积极对接长江大学、同济大学、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,引进高校创新资源、助力产业转型发展,促进科技成果转化。以双创中心为载体,与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,优选在孵企业优质项目与高校对接,利用科研平台,为在孵企业提供小试中试、技术转移、成果转化等服务,协助企业对接高校、科研院所进行项目培育。
“企业有需求,高校有优势,政府有作为,这样的沟通交流桥梁,将深化多方合作,催化出‘1 1 1>3’的合力效应。”经开区党工委书记苏云国表示,未来还将开展各产业产学研供需对接会,推动产业、企业与高校资源共振发展、合作共赢。